第802章 -9.6-《春风1991》
第(3/3)页
姚远怕什么,不怕有人较真,以他现在的身份,部委领导跟他较真,他都可以不予回应,他的事业就是他的底气。
但是,遇到秦振军这种一根筋的技术大牛,一旦开始较真,他就不得不认真对待,因为但凡你流露出一点点的敷衍,就会让对方看到你的不真诚。
春风科学院为什么能够汇聚那么多的技术人员?
作为春风科学院副总工的秦振军,他和詹成贵是一类人,不是为了丰厚的待遇,而是因为春风科学院有一个他们想象多大就能有多大的平台。
这里面的区别有多大呢?
以胜利油田钻井研究所为例,在研究所内部,大学毕业的研究员到了研究所,先干两三年的打杂,然后有一部分可以晋升为助理研究员,成高级打杂,从这里开始,想要成为可以独立负责项目的研究员,运气好的三五年,运气不好的,十年八年。
再说经费保障问题,要申领一笔材料费,项目组做预算报部门领导,再到分管领导,别以为这就行了,还要应对财务部门的各种质询和审核。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在这样的一种风气之下,财务的审核往往会带有刁难的意味,等到这笔钱批下来,黄瓜菜都凉几次了……
这还仅仅是材料费。
科学研究里的实验是最费钱的,有些材料之昂贵超人想象,说到底就是靠钱和时间堆砌起来的。当年姚远非要三菱汽车的基础实验数据,甚至为此宁愿付出更大代价,正式因为基础实验数据并不是用钱砸就能搞出来的,还需要时间,需要长期持续的实验积累。
国内现行的研究机构不具备科研竞争力,但是华夏依然能够搞出多种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举国体制和奉献精神,尤其是后者。
秦振军是这样的人,他是不为个人利益考虑的,东方石油给他发了多少钱给他什么待遇,他一概不知,也从来没有问过。
他看重的是东方石油提供了绝佳的研究环境,这对醉心科学研究的秦振军无疑才是最大的吸引。
此时,秦振军将心中藏了很久的疑问提了出来,显而易见问的是技术问题。
姚远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同样也不能回避。
当然,他不能告诉秦振军自己是重生人士,未来二十年世界大势尽在掌握,那样的话秦振军会认为他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了精神疾病。
姚远缓缓开口,道,“秦叔,当时我没有出面和您谈,是因为我还是学生,您一定不会相信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掌管这么一个公司的,请苏总出面,一来是考虑到他也是石油系统出身的,和您认识,二来是他比我更像负责人。”
“我知道,在秋明油田进行竞速勘探的时候,你对我有了初步的认同,所以我知道,您是作风扎实的人,在科学家行列,您更接地气。”
顿了顿,姚远说,“秋明油田、巴库油田,中亚石油天然气,色丹油田,等等等等,秦叔,从技术角度来说,我根本不知道这些油田的情况,也无从判断。”
“我判断的依据是局势。比如色丹油田,对我来说竞争色丹油田是最大的考验。我判断色丹油田有高储量有高产井,依靠的是您和全体技术人员拿出来的结论,你们的结论就是我的结论。”
“我知道,包销阿联酋的天然气,以此为代价拿下色丹油田,所有人都不看好,所有人都认为一定会亏本。是啊,天然气市场就那么大,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每年两百万吨的新增了。我敢开出这个条件的依据是什么呢?”
“是对华夏市场未来前景的极度看好,咱们华夏有十亿人口,有广阔的领土空间,不管从哪方面看,未来都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我赌的是咱们华夏未来的发展前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只需要增长4%,新增的两百万吨天然气根本不算什么。”
“结果是我赌对了,去年全国的gdp增长率是11%,远远超过我的预期,而东部沿海地区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地区,新增的两百万吨天然气勉强能够满足煤改气的需求。”
姚远看着秦振军,诚恳地说,“秦叔,我对国家把能源资源掌握在国企手里毫无怨言,这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但是同样需要国家支持我们在海外的经营活动,支持我们的开疆拓土。”
他成功地回答了秦振军的疑问,同时成功地把话题转移到了国家安全、民族大义上面来。
秦振军不由肃然起敬,在年轻的姚远身上看到的是华夏的未来,追赶英美乃至超越的未来。
他主动向姚远要了一根烟点上抽了两口,然后面朝里海,缓慢而坚定地说道,“我在指挥控制室里写的数据是错的,真实的数据是没有负号的,小姚,咱们再得一口超高产井,我预感到这个消息很重要,所以没有当场写出来。”
姚远迅速回忆,当时秦振军写在结论上的数据是-9.6……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