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乱世栋梁》


    第(1/3)页

    傍晚,开封行宫,琴室内,李笠和几位妃嫔琢磨琵琶曲,探讨旋律和配乐。

    一边弹奏,一边讨论,李笠陶醉其中,几位妃嫔亦是如此,气氛十分融洽。

    研究的琵琶曲,名为《十面埋伏》,这是著名的琵琶曲,然而这个时代还没有,于是,李笠想将这名曲给“复刻”出来。

    那一世他不懂弹琵琶,却听过这首名曲,所以大概的旋律记得,也知道《十面埋伏》的大概情况。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曲。

    曲分三部分,十三个“小段”:

    第一部分,前五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第二部分,中间三个小段,即六、七、八小段,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最后的五个段落,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李笠只知道这个“总纲”,和几个经典旋律(经常被影视作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但细节基本上无法“复刻”。

    只能将这总纲和旋律说给乐师,让乐师们慢慢完善。

    所以,“复刻”出来的《十面埋伏》,肯定会和原版有较大出入,但只要意境到了即可。

    他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但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就行。

    而他的后宫里,就有专业的音乐人才,擅长弹琵琶。

    平日,李笠也抽空学琵琶,闲暇时来个自弹自唱,陶冶情操,于是,和妃嫔们组成“兴趣小组”,把他后世听过的名曲,“改编”为琵琶曲。

    但问题随后而来:琵琶按弹奏技法、曲调风格,如今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十面埋伏》的旋律,以哪个流派为主?

    出身北朝权贵家庭、才色俱全的段玉英,擅长弹琵琶,为琵琶流派的“北派弟子”。

    出身邺城倡家的薛月娥、薛月嫦姊妹,从小就学才艺,自然也擅长弹琵琶,同为“北派弟子”。

    所谓的“北派”,其实就是和这个时期西域各国琵琶曲风格“同步”的“流行音乐风格”。

    而出身南朝萧梁皇室的萧妙淽,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或称“传统流派”琵琶,弹奏风格,源于汉魏的传统琵琶曲风格,和如今的北方琵琶曲风格有区别。

    年纪最小的张丽华,这几年一直在向宫廷乐师学琵琶,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所以和萧妙淽是“同门”。

    五个“音乐人”,分南派和北派,三比二,研究琵琶曲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不少讨论。

    这样的聚会,让妃嫔们有了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李笠一有空就召集五位佳人研究琵琶曲、钢琴曲,改编后世各类名曲。

    有时候,黄姈和赵孟娘也会参与,李笠和自己的妻妾都能从这样的“音乐研讨会”上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毕竟,夫妻(妾)生活,不能只有生理上的“深度接触”。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李笠和几位“音乐人”沉迷于“楚汉两军对阵”的旋律之中,旁听的黄姈,思绪也飞到了战场上。

    却不是旋律中的“垓下战场”,而是在西边,洛阳地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