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前车之鉴-《乱世栋梁》


    第(1/3)页

    恒安城周边,大量帐篷汇聚成海洋,凯旋归来的将士,卸去一身疲惫,吃着各色美食,喝着甘醇美酒,进行了持续数日的大吃大喝。

    当然要大吃大喝以示庆祝,此次官军出击,把来犯的突厥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数万,俘获无算。

    突厥可汗的弟弟、侄子等不少突厥贵族兵败身亡,官军带回来的羊群漫山遍野,让人眼睛都看花了。

    立功的将士,班师后必然有奖赏、升迁,或者加官进爵,而俘获的人口,更是不得了的战利品。

    不仅楚军将士兴高采烈,助战的契丹等部落酋长和部众也喜形于色:楚国皇帝信守承诺,该有的奖赏都有,立功的人,还有额外的赏赐。

    傍晚,今日与参战部落酋长们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笠醒了,洗了把脸,和随行的儿子李时交谈起来。

    他问儿子,对军队现状有何看法。

    李时的切入点是“士气”,这几日,他借着劳军的机会,在各部营地和许多将士交谈过,了解了不少人的想法。

    经过仔细调查,他得出一些看法:将士们“满载而归”,归心似箭,可能无心恋战,这个时候,很容易为敌所趁。

    李笠知道儿子的判断没错,所以,该有的戒备都有,各部兵马轮流警戒,轮流放松,张弛有度。

    另一个问题是:接下来,要不要一鼓作气,拿下朔州,攻破雁门关,直奔晋阳而去?

    李时认为不可,因为将士们在高强度、长时间的追击战之后,已经十分疲惫,又尽情狂欢,心态大幅放松,一张一弛之际,其实有些松懈了。

    许多人想着歇一歇,想着立下的功勋,能够尽快“兑现”。

    若继续打,也不是不能打,但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玩命立下的功劳,还没亲眼看到兑现,可能就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阵亡,心里总是会有些在意的。

    用一句话来说:锐气已失。

    官军的锐气,悉数用在了突厥人那里,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恢复刚出战时的气势,所以,最好不要勉强南下。

    因为一旦南下,进攻晋阳,齐国必然向周国求援。

    周国在河东也有地盘,支援晋阳所需时间不长。

    届时,三国大决战爆发,围绕晋阳的争夺,就会演变为天下局势的决定性战役。

    晋阳为高氏霸府所在,本就经营多年,齐军困守晋阳,如同困兽,士气很可能会异常高涨,而来援的周军,恐怕士气也不会低。

    这种时候,官军既要对付守城的齐军,又要对付外围增援的周军,稍有不慎,就是大败的结果。

    如今,时间在楚国这边,没必要急于一时,冒险进行“战略决战”。

    李时还用典故,解释他的判断:

    “曹刿论战,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军以一鼓之气,大败突厥,若南下,便是以二鼓之气,攻到晋阳城外。”

    “届时,我军是以三鼓之气,对阵一鼓之气的齐军和周军,此消彼长,胜算就小了一些。”

    李笠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很满意,不枉费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征,时刻教导。

    现在确实不能急,急的话,就容易出事。

    他听过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初年,宋太宗(太宗是后来的谥号)赵光义挥师北伐,攻破晋阳,灭了北汉。

    本来,攻灭北汉是此次出征的最终目标,为了攻破晋阳,宋军付出了极大地代价。

    将士们打完这场艰苦的攻坚战后,都盼着班师、受赏。

    但是,赵光义发觉北汉的靠山辽国似乎反应有些迟缓,于是决定出其不意,赶在辽国反应过来之前,翻越太行山,进攻幽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