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旁边的于正则却变了脸前一家倒罢了,但后一家,也就是京城文博文物评估公司,这可是文物交流中心的合作单位。 而文物交流中心前身为国务院直管的“出土文物展览小组”,秘书长任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任副组长。2000年以后改制,才划归到文物局,自此后,又成为文物局的文博人才培训基地。 文物局接管以后才发现,有一些老专家醉心研究,一生清贫,到退休时依旧是两袖清风。考虑到这个问题,当时的领导就联系了一些文物局退休的老干部,成立了半公益,半商业化的文博文物评估公司。 换种说法,里面担任顾问的,全是国家文物局下属的各文博考古机构已退休的学者和教授。再打个比方,何安邦这种偏行政的一级文博机构的实际负责人的都够不上格担任顾问。 所以,没道理成名已久的专家和学者走了眼,李定安却能一眼识破? 反过来再说,如果扪心自问,他和李定安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估计得有好几个何安邦…… …… 被人当成了计量单位的何安邦自然不知道这些,这会他正盘着腿坐在沙发上,手里还抱着口紫砂壶。 茶都已经凉透了,他却从头到尾都没顾上喝一口,双眼直勾勾的盯着手机,心里阵阵后怕。 屏幕亮着光,但画面却已定格《搜尽奇峰图》。 这是他第二次见到这幅画,第一次是两年前。 当初,津门海关寻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协助无果,转头就来了国博。当时正好两位专精字画的老研员外出考察,剩下的眼力都欠缺点火候。再看案值这么大,又这么敏感,何安邦怕出意外,就婉言谢绝了。 之后津门海关又去了故宫,当时吕本之还是所长,杨丽川还是副所长。这两人都是典型的学者型人格,压根就没推辞,还一同看了画。 吕本之专精瓷器,所以没发表意见,当然也是他觉得没问题。杨丽川倒是说了一句画得太潦草,一时间不好下定论。还说如果津门海关同意,可以把画留在故宫,她抽空研究研究。 但津门海关等不住,最后道谢告辞。 那如果把画留下来,会怎么样? 盲猜一下按照字画鉴定师的通用惯性,杨丽川肯定是先看绢,再看轴,再研究墨和颜料,然后再看笔法、技法、构图、布局,之后再看整体画风和意境,到最后再看印。 当然,保险起见,她也有可能把故宫珍藏的张大千仿石涛的作品拿出来对比一下,但何安邦怀疑,说不定杨丽川拿出来的就是胡若思代笔画的。 这再一比照,是不是就更没问题了? 不过印章杨丽川肯定是会看的,但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这些印当然没问题,特别是其中的五方齐白石刻的《大风堂》和《藏之大千》,王福厂刻的《除一切苦》,陈巨来刻的《大千》,方介堪刻的《阿爱》! 这四位,全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篆刻大家,故宫里不但收藏有他们的作品,而且数量不少。 而做为专精字画的学者,这些大家都是什么风格和特色,杨丽川不要研究的太熟,而正因为熟,才看不出问题…… 所以,差那么一丝,故宫也会论为此次事件中的主角。也好在自己谨慎,不然国博也绝对逃不过这一劫。 反过来再说,如果真要做个对比,杨丽川的鉴赏水平可能要比李定安欠缺那么一丝丝的。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张大千生前时曾两次无偿向国家捐赠过画作,每次都是几百幅,其中不乏仿石涛之作,而且数量不少。这些画作,现在全部都收藏在国博和故宫。 包括之后公益人士捐赠、从各渠道搜罗等等,国博也收藏了不少,其中同样有张大千仿石涛的作品。 那这其中,有没有胡若思代笔画的? 何安邦的定论是偏向于有,但当初为什么没人能看出来? 所以一个搞不好,国博就会沦为文博界的笑话。 所以越想,他就越焦燥,也愈发明白,事情有多么棘手…… (本章完) inf。inf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 第(3/3)页